风伯又称风师、箕伯,名字叫做飞廉,蚩尤的兄弟之一。相貌奇特,长着鹿一样的身体,布满了豹子一样的花纹。头象孔雀的头,头上的角峥嵘古怪,有一条蛇一样的尾巴。
中国汉族神话中的风伯,其实就是风神,也称作风师、飞廉、箕伯等等,掌八风消息,通五运之气候。风伯的搭档雨师就是雨神,亦称萍翳、玄冥等。中国古代的风神和雨神起源比较早。《周礼》的《大宗伯》篇称:“以燎祀司中、司命、风师、雨师”。道教认为风伯是一个白发老人,左手持轮,右手执扇,作扇轮子状,称风伯方天君。雨师是个老头,名叫陈天君。
雨师和龙王的职司都是布雨,是否重复呢?事实上,在中国古代,雨师是一个地位崇高的神,人们求雨往往要祭祀雨师。对雨师的奉祀,秦汉时已列入国家的祀典。如前面“龙王”一节所述,但唐宋以后,从佛教中脱胎出来的龙王崇拜逐渐取代了雨师的位置。
风伯名字叫做飞廉,他原来是蚩尤的兄弟之一。他的相貌奇特,长着鹿一样的身体,布满了豹子一样的花纹。他的头好象孔雀的头,头上的角峥嵘古怪,有一条蛇一样的尾巴。
风伯
蚩尤和黄帝部落展开的那场恶战,传说蚩尤请来了风伯、雨师施展法术,突然间风雨大作,使黄帝部众迷失了方向。黄帝布下出奇制胜的阵势,又利用了风后所制造的指南车,辨别了风向,才把蚩尤打败。被黄帝降伏后就乖乖地做了掌管的神灵。风伯作为天帝出巡的先锋,负责打扫路上的一切障碍。每当天帝出巡,总是雷神开路,雨师洒水,风伯扫地。风伯的主要职责,就是掌管八面来风的消息,运通四时的节日气候。
春秋战国以后,风神信仰逐渐统一,中原一带信仰的风神为星宿,南方一带信仰的风神则为鸟形或带有羽翼的飞廉。应昭《风俗通义祀典》谨按《周礼》云:以楠燎祀风师。风师者,箕星也,箕主簸扬,能致风气。《易巽》为长女也,长者伯,故日风伯。鼓之以雷霆,润之以风雨,养成万物,有功于人,王者祀以报功也。戌之神为风伯,故以丙戌日祀于西北,火胜金为木相也。又蔡邕《独断》曰:风伯神,箕星也。其象在天,能兴风。
秦汉以后,道教吸收了这一信仰,列风神入神系,将二者信仰进行统一,并由民间人格化,形成了“白须老翁,左手持轮,右手执箑,若扇轮状”的固定塑像帽。如《云笈七羲》称风神名吒,号长育。吒是说明风的特征。长育是指风吹拂大地,化生生物。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》卷七称风伯神为飞廉,正如应昭所说的能致风气,身似鹿,头似爵,有角,尾似蛇,大如豹。《历代神仙通鉴》卷二亦云:蜚廉生得鹿形蛇尾,爵头羊角,与蚩尤同师一真道人,迸居南祁,见寸山之石,每遇风雨则飞起似燕,天晴安状如故。怪而觇之,夜半见一物大如囊,豹文而无足,向地吸气二口喷出,狂风骤发,石燕纷飞。廉步如飞禽,乃追而擒之,是为风母,能掌八风消息,通五运之气候。至今在永州祁阳还有座风伯山,相传即是当年之山。
后来人们将风神进一步人格化,从而出现了几位比较著名的风神。方天君《集说诠真》引《事物异名录》曰:风神名巽二,又名风姨,又名方天道彰。今惜塑风伯像,白须老翁,左手持轮,右手执扇,若扇轮状。称曰风伯方天君。
孟婆为南方风神,大约在北齐时信仰盛行。明人艺蘅《留青日札》卷九中称北齐李陶酴(音涂)问陆秀士,江南的孟婆是何神。秀士答道,据《山海经》中记载,帝之女游于江中,出入必以风雨自随。这帝女,就是孟婆。
杨慎《丹船总录》江南七月间,有大风甚于舶棹,野人相传为孟婆发怒。
春秋战国以后,风神信仰逐渐统一,中原一带信仰的风神为星宿,南方一带信仰的风神则为鸟形或带有羽翼的飞廉。应昭《风俗通义·祀典》谨按《周礼》云:以楠燎祀风师。风师者,箕星也,箕主簸扬,能致风气。《易·巽》为长女也,长者伯,故日风伯。鼓之以雷霆,润之以风雨,养成万物,有功于人,王者祀以报功也。戌之神为风伯,故以丙戌日祀于西北,火胜金为木相也。又蔡邕《独断》曰:风伯神,箕星也。其象在天,能兴风。
《汉书·武帝纪》有“还,作甘泉通天台、长安飞廉馆”,晋灼注飞廉曰:“身似鹿,头如爵(雀),有角而蛇尾”;
《三辅黄图》:“飞廉,神禽,能致风气者,身似鹿,头如雀,有角而蛇尾,文如豹”。广泛分布於亚欧草原的鹿石其造型也是鸟首鹿身,与中国古文献所记载的飞廉形象相同。
《搜神记》中记载:“风伯,雨师,星(星宿)也。风伯者,箕星也;雨师者,毕星也。
佛教界认为在天界的风神是主管风的,因此,遇有不测风云时,皇帝要亲自至此,焚香拜佛,有时派皇子皇孙们以及大臣们前来敬香。这们风神名风伯,好箕伯,张衡《思玄赋》:“属箕伯以函风兮,惩典涩而为清。”李善注引《风俗通》曰:“风师者,箕星也;主簸物,能致风气也。”由于这座寺庙离皇宫较近,早年一些大臣为了上朝方便也常借此留宿、吃斋,并给寺庙施舍,久面久之,一些大臣也深知风灾的厉害,在治理国事时,分外注意防御风灾。
因宣仁庙建在故宫附近,有人将其与凝和庙、普度寺、真武庙、昭显庙、万寿兴隆寺、静默寺和福佑寺统称为“故宫外八庙”。
雷公电母,风伯雨师,古代的造神思维,有一说见于《龙鱼河图》:“太白之精,下为风伯之神。”太白之精,就是《史记·天官书》所说的天狗星。这样一来,神狗与风伯的关联,真有些说来话长了。
十二生肖戌为狗。以狗为风神,颇具意趣的表现形式是:祭风伯而重“戌”。这从一个侧面印证,生肖文化参与了风神的创造。即便不言狗,已由“戌”透露了其中消息。如东汉《风俗通义》:“戌之神为风伯,故以丙戌日祀于西北。”《后汉书·祭祀志下》更进一步讲:“以丙戌日祠风伯于戌地。”礼奉风神,日期选戌,地点选戌。时间与空间都择戌而成仪礼,当是大有深意的设计。可以作为辅证的例子,是《后汉书》季冬出土牛的风俗:时在建丑之月,地点在“城外丑地”,来做牛的文章。
将风与狗、风神与狗联系起来,是一种相当古老的观念。
先有甲骨卜辞:“于帝史风,二犬。”郭沫若释:“视风为天帝之使,而祀之以二犬。”用两条狗,祭祀天帝的使者———风。相关的卜辞还有:“宁风,北巫犬”;“宁风,巫九犬”。都是讲商代杀狗止风的习俗。
汉字“飙”,本作“猋”,保留下犬与风特殊关系的信息,《说文解字》说:“猋,犬走貌,从三犬。”狗奔快如风,与以狗为风神,当是有关联的。
又有人首犬身神兽,载于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:狱法之山,“有兽焉,其状如犬而人面”,“其行如风,见则天下大风”。这段文字描述的神兽,有四点值得注意:一,人首犬身;二,行如风;三,此兽出现,天下起大风;四,此山取名狱法,“狱”字双“犬”夹一“言”———狱法山真不愧神犬的大本营。《山海经》这段内容,其实就是关于狗为风神的传说。
古人造神,想像风伯的模样是犬首。明代王逵《蠡海集》说:“风雷在天,有声而无形,故假乾位,戌亥肖属以配之,是以风伯首像犬,雷公首像豕。”风神雷神,被设想在乾位。八卦分布周天,乾之位在西北方,对应戌狗亥猪。所以,“风伯首像犬”;至于雷公,既有猴脸之说,也存猪首之说。
狗为风伯、杀狗止风的古俗之中,包含着地支戌的因素。戌的方位,西而偏北。这基本上与我国大陆冬季寒流的方向相一致。不言而喻,对于和煦的风,清凉的风,带来舒适惬意的风,古人是不会用血淋淋的磔狗的方式,去祈求风停风息的。“碧玉妆成一树高,万条垂下绿丝绦,不知细叶谁裁出,二月春风似剪刀”,这样的风,人们不会想到要停止它;“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”,这暖暖春风,人们不会讨厌它;“农家少闲月,五月人倍忙,夜来南风起,小麦伏垅黄”,这样的风,人们没有必要驱除它。然而,对于带来强降温的大风,对于为严冬增加冷酷的大风,人们的感觉就不同了,盼着风能停下来,风和日暖。寒冬西北风,大体合于戌的方位。以狗为风伯,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缘由。